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明明知道,胡歌这片注定失败,可我依旧要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

时间:09-29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97

明明知道,胡歌这片注定失败,可我依旧要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

短短几天时间,中国电影市场就经历了一番“冰火两重天”。“火”,是206亿票房燃起的冲天烈焰。而且点起这把火的,还是中国电影。整个暑期档票房前五的电影,全都是国产电影。昔日霸主好莱坞,难挡品质下滑,如今在内地只能作为配角抢一口汤。这是中国电影最高光的时刻,似乎这回是真的站起来了。但随着暑期档结束,国产片似乎又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新片虽然不断,但充当电影市场“主力军”的,依然还是《孤注一掷》《封神第一部》这些老片。看一眼票房,新片里除了《第八个嫌疑人》外,几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在这些沦为“炮灰”的新片里,最可惜的无疑是胡歌主演的《不虚此行》。包括皮哥在内,不少人对这部影片的票房原本寄予厚望。毕竟有曹保平+胡歌的“双保险”,再加上刚在上海电影节拿奖,黑马成色十足。但正式上映后,《不虚此行》的表现,却令人大跌眼镜。上映2周,影片票房刚破2000万,如今平台预测总票房也只有3000多万。当然,《不虚此行》还不是同档期新片中最惨的。比如姚晨既投钱、又监制、还亲自主演的《三贵情史》,票房还不到500万。还有在戛纳、平遥等电影节口碑大爆的《永安镇故事集》,票房只有200多万。从暑期档的一路高歌,到如今突然熄火,国产电影票房的“断崖式跌落”给人泼了一盆冷水。表面上看,几部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哑火,似乎没什么代表性。但往深了看,这背后其实暴露出中国电影的“三大误区”。与此同时也令人思考,中国电影距离真正“崛起”,究竟还有多远?01、误区一:高票房的“万能药”,一粒就见效?“明星效应”,是这两年电影圈最常见到的一个词。利用明星的影响力提升票房,这也成为当下很多电影的共识。比如《长津湖》,吴京这个“票房扛把子”,再加上国民度极高的易烊千玺,对票房自然增益不少。《满江红》里,颠覆以往形象的沈腾,也是吸引观众的最大噱头。包括今年暑期档位居票房冠亚军的《孤注一掷》和《消失的她》也是这样。前者有“疯批演技”的朱一龙,后者有在片中“从头被揍到尾”的张艺兴,两位的人气自然不必多说。不只是商业片,不少文艺片为了拿到更多票房,也会请明星担当主演。像是前两年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,在胡歌的加持下收获2亿票房。春节档的《无名》,既有“大银幕首秀”的王一博,也有睽违已久的梁朝伟,9亿的票房似乎也理所当然。以上种种的成功案例,让不少影片产生这样一种错觉:只要依样画葫芦,用明星作为卖点,票房肯定不会差。但从近期几部影片来看,想通过明星的流量吃到票房红利,并非易事。比如《不虚此行》请来胡歌和吴磊搭档,和《琅琊榜》进行了一波联动。当年的梅长苏和小飞流,时隔8年再度合作,的确是个值得营销的好话题。包括前不久上映的《燃冬》。影片的两位主演周冬雨和刘昊然,戏外两人的“疑似情侣关系”早已传得沸沸扬扬;再加上片中两人还有一场“床戏”,更成了影片的“招牌卖点。不得不说,这些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的噱头确实赢得了一些热度,也多次登上热搜榜。但“三分钟热度”一过,大家对电影立马失去了兴趣,票房也很难有质的提升。就像一位网友说的。别看网上炒得沸沸扬扬,但大家只是在“消费偶像”,而不是在消费这些电影。换句话说,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作为偶像明星的他们,而不会想到这部电影和他们饰演的角色。把戏外的噱头作为卖点,这样的本末倒置,最终伤害的只会是电影本身。02、误区二:这一届的观众不识货?有人曾总结过中国电影想要拿高票房的“两大法宝”:一是明星,二靠口碑。像《封神第一部》,完全是靠优异的口碑完成逆袭,拿下近26亿票房。可以看到,无论是《不虚此行》还是《永安镇故事集》的口碑都还不错。而同期的《第八个嫌疑人》,评分只有6.4,在口碑上”完败“其他两部。但再看票房,《第八个嫌疑人》一骑绝尘,把其他两部远远甩下。《孤注一掷》和《消失的她》也是如此,口碑虽不冒尖,却不妨碍票房突飞猛进。口碑差的票房高,口碑好的反而无人问津;这个奇怪的现象让很多人疑惑不已:难道“口碑带动票房”的定律失效了?必须承认,像《不虚此行》这一类的电影,评分参考价值不大。一是因为影片吸引力不足,除了演员找不到特别突出的“卖点”。比如《不虚此行》主打一个“细水长流”,对故事内容做了大量“减法”。没有戏剧冲突,情节大部分是通过台词推进,这些设计对于观众的耐性是不小的考验。二是因为《不虚此行》和《永安镇故事集》的评分算不上特别高,票房加成有限。两部影片评分都在7.0-7.5之间,说好不好说坏不还,很难激发观众那种“想在电影院一睹为快”的欲望。对于这种小成本偏文艺向的电影来说,也更容易受到口碑效应的影响。今年到现在为止,这类电影表现最好的莫过于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。最开始评分接近9分,最后虽然有所下降,但也保持在8分以上。再加上影片以“寻找外星人”为线索,把喜剧和科幻元素结合,戏剧性够足,故事讲得也有新意。更何况影片背后还有郭帆导演帮忙宣传。但影片最终也只收获了6000多万的票房。如此来看,口碑对于这种小成本电影的加持实在有限,想靠口碑出圈,有些不太现实。03、误区三:创作者的“好高骛远”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误区,这几部电影也集中暴露了国产片经常犯的几个致命问题。一是没抓住大众最关心的社会话题。暑期档的几部热门电影,都和社会热点话题直接挂钩。《孤注一掷》的故事,就取材于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的缅北诈骗相关新闻。对各种诈骗手段的揭秘,也让本片成为大型反诈宣传片,不少观众表示有必要去电影院接受一下“防诈教育”。《八角笼中》同样改编自前几年很火的“恩波格斗孤儿事件”。这种关于“草根人物”的真实故事,对于观众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。正是因为人们太熟悉这些话题,所以当电影把这些话题转化成各种“爽点”和“痛点”后,观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。反观《不虚此行》和《永安镇故事集》,虽然也在讲述现实,但却是和大众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现实。换成陈思诚说过的一句话,如果观众走出电影院还在讨论这部电影,那么不愁没有热度。很显然,最近这几部电影都没能做到这点。二是不够“接地气”。其实《不虚此行》和去年暑期档的黑马《人生大事》,有不少相似之处。二者都是关于殡葬行业,都是讲述普通人对待“死亡”的态度。但是两部电影的票房,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归根结底,《不虚此行》在各方面还是不够接地气。比如说角色。《人生大事》的男主角莫三妹,是个穷困潦倒的殡葬师,整日和各种鸡零狗碎打交道;《不虚此行》的男主角闻善,不当编剧改行写悼词,温文尔雅的他,大多数时候都在倾听他人的故事。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,一个沉默寡言冷静疏离。相比于闻善,莫三妹更有一种沾染世俗的烟火气,更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。就像有人评价的。闻善更像是一位看破世俗的大师,让人敬重,却难以亲近。《永安镇故事集》也是类似的问题。影片中的四个小故事,都是围绕“拍电影”这件事展开。虽然每个故事都挺有意思,但拍电影这种事,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。一旦超出大众的一般生活范畴,电影也会变得曲高和寡,很难在票房上有所作为。三是类型不够明确。可以看到,票房高的电影,一般都有很清晰的受众定位。比如《消失的她》和《孤注一掷》,是典型的犯罪片;《封神第一部》,是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魔幻史诗大片;近期的《第八个嫌疑人》,则是港式风味十足的犯罪悬疑片。从这个标准来看,《不虚此行》和《永安镇故事集》,很难归类到哪一种类型。没有具体的类型划分,就很难明确这部电影的预期受众,自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找不到立足之地。总而言之,《不虚此行》等片的最大失误,就是没能拢住最广大观众的心,使得影片成了小圈子里的狂欢和自嗨。04、《不虚此行》等片的失败,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说了那么多,有人或许会说,那么《不虚此行》这类电影,是不是注定要成为市场的牺牲品?答案是否定的。皮哥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个“文艺片该不该追求高票房”的话题,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。其中有一条评论得到了网友的高赞:追求票房天经地义,用爱发电谁也坚持不下去。事实情况正是如此,毕竟谁拍电影是冲着赔钱去呢?即便是淡定如胡歌,也在《不虚此行》宣传现场放话:我们也需要票房,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电影的样子。但在这个“快餐式消费”的时代,很难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,坐在电影院去慢慢品一部电影。明明是去电影院里放松的,为什么要忍受那些节奏又慢、又没多少娱乐性的电影?就像网上说的,吃惯了快餐的人,很难再慢条斯理地享受一顿美食。长久下去,会让重复性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越来越多,没有人敢冒险去拍真正感兴趣的电影。《不虚此行》等片的票房失败,恰恰证明我们的市场还不够包容。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,正是给予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,才让一潭死水的好莱坞重新“活”了过来。时至今日,好莱坞再没有了当年的包容和冲劲,只是靠着各种IP续作和“政治正确”的口号残喘。好莱坞的今天,值得中国电影引以为戒。如果仅仅是因为《不虚此行》等片票房不佳,就彻底否定这样的电影存在,那么就真的成了中国电影的悲哀。衷心希望暑期档国产片的繁荣,不会是昙花一现。也希望所有的好电影,都能得到尊重,都能遇到喜爱它的观众。文/皮皮电影编辑部:阿志©原创丨文章著作权:皮皮电影(ppdianying)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